保护地震监测环境,人人有责

2021-01-21 08:54:25 14

关键词:地震监测;安全保障;


地震观测环境是指地震监测设施能够正常工作所要求的周围环境,是由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构成。用于记录地震活动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类地震观测仪器和设备,需要在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准确地接收、记录到真实地震信息的环境下工作。

桥梁监测,水坝监测,古建筑监测,爆破监测,地震监测


地震观测环境是指地震监测设施能够正常工作所要求的周围环境,是由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构成。用于记录地震活动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类地震观测仪器和设备,需要在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准确地接收、记录到真实地震信息的环境下工作。



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怎样划定的?

地震观测环境受法律保护,它是根据观测手段的技术需要划定的一定范围的物理空间

保持符合观测要求的观测环境长期稳定,为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观测数据,是地震观测的基本要求。为了保障地震观测不受各种各类干扰源的影响,2004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中对相关要求做出了规定。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条例,国家标准GB/T 19531—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分4部分提出了测震、电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的环境要求,具体规定了相关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是地震技术系统建设中台网组建和观测站点选址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


地震观测环境具体地又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类。所谓内环境,是指仪器工作地点附近的环境,一般指观测系统特别是观测仪器放置处的小环境。为了确保其符合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一般在观测站点选址建设时就采取了必要措施,力求在观测实施过程中,确保其环境参数的变化在可以控制的技术指标范围内。所谓外环境,是指观测站(点)以外的周围空间,一般是指人为活动可能对地震观测过程造成不利影响的一定空间范围环境。在观测站(点)建设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或技术手段来保障观测站(点)符合环境要求。当观测站(点)建成后,如果附近要建其他各种工程设施,其选址和施工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或者退让,或者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使可能的干扰源处于要求的空间范围之外,以保障地震观测不受各种干扰影响。

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观测手段、仪器类别以及干扰源特性综合划定保护范围,通常用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区。这些最小距离的要求,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中予以规定。对于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有关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最小距离的一些干扰源,如建筑群、无线电发射装置等,则通过县级以上地震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标准GB/T 19531—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规定的测试方法和相关指标进行现场实测确定。






图文源于山西省地震局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会及时处理



北京腾晟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2 备案号:京ICP备17058526号
地址: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
业务电话:15076467820 18333633392
Powered by MetInfo 7.8 ©2008-2024  mituo.cn